LOADING

滨州《杜氏述训》的处世智慧及其现代启示

家风家训11个月前更新 mutudu
71 0 0

一、引言

滨州《杜氏述训》的处世智慧及其现代启示

杜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有着数千年辉煌历史的望族,“根据典籍记载,杜氏为尧之后,属祁姓。大约从周成王时代开始,被封于杜”[1],相传西周时期的杜伯为杜氏家族之始祖。明洪武二年(1369年)杜氏家族的一支从河北枣强迁至山东滨州,数代之后,滨州杜氏成为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上的第一大族,其家族以“一门十二进士”、“父子五翰林”而美名远播。当时人们赞誉滨州杜氏“一门之盛,甲于天下”。滨州杜氏不但在明清时期的政坛、文坛等多个领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更令人称奇的是,从明洪武年间迁居滨州之后的五百多年里,杜氏子孙无一劣迹,所有从政的子孙个个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滨州杜氏有如此优异的表现,其良好的家学传承功不可没,而在杜氏家学中《杜氏述训》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家族之学。

 

《杜氏述训》由滨州杜氏第14世孙杜堮撰于道光七年(1827年)十二月,杜堮号石樵,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累官礼部侍郎。《杜氏述训》为何命名为“述训”多为后人所不解,我国古代家训中以“家训”、“庭浩”、“家诫”、“家范”、“家约”、“宗范”、“族范”等为名者众,而以“述训”为名者少,以至于今人多误称《杜氏述训》为“杜氏家训”。据杜堮《跋述训后》言:“今老矣,每为儿孙追述惜训,欲令鸡鸣风雨,想见典型,因以激发其志气,退食之暇,辄复次其先后,付之箱箧以贻后人。” 从中可知,“述训”即是“追述惜训”之意。另据《杜文端公自订年谱》载:“十二月,撰《述训》四十八条,自序一条。昔侍先大夫,所闻于朝夕间者,大端要旨略具于斯。余前督学京畿、两浙,自念庸劣,无以报国,惟推广先大夫之训,可以淑世善俗、造就人才,按临各属,启迪诸生,恋本诸此。”从中可见,“述训”之“训”乃先大夫之“训”,而非杜堮之“训”,先大夫即是杜堮之父杜彤光。诚然,“述训”不可能仅仅是杜堮对其父训的复述,其中更多的是杜堮教育思想和处世智慧的阐发,而之所以杜堮称之为“述训”,笔者以为,这可能是作者意在强调此训之权威性的缘故。《杜氏述训》最初被收录于杜堮文集《石画龛论述》中,后其作为杜氏家族文化的经典被收于家谱之中,成了杜氏教育子孙后代的家族秘籍。《杜氏述训》共由8400余字组成,其中包括四十八条内容,与被称为“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又详分为“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等有所不同,在原文中这四十八条没有标题,而只用段落的形式加以区分。《杜氏述训》包含的处世智慧内容丰富而不乏特色,这些处世思想,应当说是使其家族在明清时期兴旺昌盛的因素之一,是杜堮告诫子孙处世、为人的原则、方法以及技巧等,这些内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杜氏述训》的处世智慧

 

《杜氏述训》的处世智慧散见于《述训》各条之中,这些内容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注意,其专门的研究文章还比较少,依笔者之浅见,《杜氏述训》的处世智慧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杜氏述训》认为,在处世之中自我认知非常重要,其开篇谈到:

 

自见之谓明,自听之谓聪,自胜之谓强。人惟不自见、自闻而后自是。既自是矣,长傲益怠,何有于强?乃所谓大愚也。子弟至是,父兄不以为忧而反为喜,其父兄亦大愚也。

 

这一条中“自见之谓明,自听之谓聪”一语,旨在说明做人要充分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一个人一旦迷失自我就会陷入“既自是”的境地,也就是自以为是,而自以为是的后果往往会“长傲益怠”,可见,骄傲、自满、懈怠等情绪的产生都是缘于没有充分自知的缘故。更进一步,《杜氏述训》告诫子孙,做人仅仅拥有自知是不够的,还要有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即文中所云的“自胜之谓强”,何谓“自胜”?即人要有不断挑战自我和战胜自我的精神,而只有“自胜”之后,自己才能变得强大起来。

 

杜堮把此条放于文首,寓意深远。杜堮意在告诫子孙,处世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了解和分析自己的重要性,应该说,“清醒”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而处世中还要反对小富即安的心理,保持一颗上进之心,戒骄戒躁,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笔者把本条蕴含的处世智慧概括为:“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二)力戒享乐,居安思危。
《孟子·告子下》曾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杜氏述训》对孟子这一思想予以继承和发展,其处处体现出“力戒享乐,居安思危”的处世哲学。从自身着眼,贪图享受、贪恋富贵极易迷失自我,忘却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因此杜堮在《杜氏述训》中多次向子孙强调,在拥有良好物质条件的同时,要居安思危,力戒享乐。如第6条谈到:“凡幼习勤苦者多成,生处安乐者多败。劳则善,逸则淫”,第45条谈到“君子所以朝乾乾夕惕若,小人所以宴安逸豫,至于身败名裂而不自惜也”等。这些内容都在强调享乐、安逸对人的危害,以此来告诫子孙“人欲自立,非忧勤惕厉,则何道之从” 的道理。除了通过《述训》外,杜堮还常常通过其他途径来表达这一思想,如他曾撰诗告诫子孙:“休言世俗轻肥好,切记程途远大期”,此诗语重心长的点出了享受固然舒服,但前途更加重要的道理。

 

另一方面,从对待社会、对人民来讲,杜堮深刻地认识到身处富贵极易出现脱离群众,忘却民间疾苦的现象,以儒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杜家来说,忘记了反哺人民是万万不可的,如第39条载: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吾为反其言曰:贫贱有余乐,富贵不堪忧。闻者或以为怪,尝验之矣。日日而忧不足,是终身无足之日也;日日而以足为乐,是无日非足之时也。一身所需,其能几何?加以妻孥,又将几何?富饶之子,半菽之费,不免攒眉;寒窭之士,计身而衣,量腹而食,反有余力可以及人。此岂世间怪事哉?盈虚消息,只在一进一退间,若不思耳。

 

从文中可见,身处富贵之人还不如贫寒之士能以余力帮助别人。因此说,富贵往往是使人脱离群众、忘记了对别人付出和回报的重要原因。而一旦一个人脱离了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那么他个人的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不管对己也好,对人也罢,“力戒享乐”、“居安思危”都是《杜氏述训》中非常重要的处世哲学。

 

(三)致力读书,随遇而安。

在处世之中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无疑非常重要,而要达到提高素质、陶冶性情之目的,《杜氏述训》认为唯有读书和学习。杜氏家族之所以能出现“一门十二进士”和不计其数的秀才、举人,应当说,这与其家族尤其注重读书、学习密切相关。在《杜氏述训》中这一点亦有所体现,如第7条谈到:“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每见顽愚下质学书不成,去而他适,终其身,悖理伤教之言不敢出也,干名犯义之事不敢居也,只为曾经读书,则亦有主于其中者矣” 。在杜堮看来,不管子孙的资质如何都应当读书,读书至少能达到“终其身,悖理伤教之言不敢出也,干名犯义之事不敢居” 的目的。第13条还谈到:“材质有高下,赋禀有强弱。高而强者,多纵轶;下而弱者,多委靡。陶冶之,变化之,舍学何以哉?” 这也是在强调读书、学习之重要。读书、学习是达到陶冶性情,变化自身目的的重要手段。

 

虽然杜堮非常强调读书、学习,但并他并不同意把读书、学习当作获取功名的手段,恰恰相反,他把为官与否看的非常淡薄,如《杜氏述训》提出了“学而优则仕,不优则不仕,优亦不必仕” 的独特见解,杜堮认为学习不优秀者不能为官,但即使你学习优秀了也不一定非要为官,这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官本位观念的深刻反思。虽然“末世人情,视有官为荣、无官为辱” ,但也应当看到“无官反荣、有官反辱者,比比而是” 的事实,不能因为“父母生我,祖宗望我,只为与世俗争一日荣辱” 。他还进一步提出处世中要“乐天知命,有道皆然,进退屈伸,与时消息” 的思想,不管世间如何变化,都要保持阔达的人生态度,随遇而安,不要为功名利禄所累。《杜氏述训》这种致力读书,但又随遇而安的处世智慧,是“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思想的完美结合。或许正是杜氏这种注重读书教育又不刻意追求功名的处世思想,才使他们家族在仕途上走的更高、更远。

 

(四)待人以宽,律己以严。
在处世之中如何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的问题上,《杜氏述训》提出了“待人以宽,律己以严”的重要原则。关于“律己以严”的原则,第20条提到,做人“第一功夫是克己,人之为自己,先有私意牵制,所以见理不明者,亦行之不力,不便于己故也。痛治此心,去之务尽……收进一步,便是拓开一步;收之愈约,则拓之愈广。积渐行之,其中有真乐存焉”。私欲的膨胀往往是迷失自我甚至是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处世之中加强对自己的约束和控制,消除自私自利之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待人以宽”的原则,如在第21条中杜堮提出要善于对人“忠恕”的思想,怎样才能做到“忠恕”?即要善于“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我国自古以来多倡导“待人以宽”的处世原则,但提出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者则很少。《杜氏述训》的待人对己原则,既是杜堮的个人体验又是对其前辈处世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如杜堮第十世祖杜漺在任隶真定府推官处理俘虏的千余名农民起义军时,杜漺鉴于“大乱之时,胁从者众”的情况,提出了“渠魁既戮,余者当使归农,以布国家威德” 的处理原则,这一处理方法得到了当地广大百姓的拍手称赞。再如,杜氏家族第十三世孙杜鸿图在“四修世谱序”中曾向其后人强调“勿险僻以居心,勿刻薄以待物”等等。

 

(五)和谐处事,低调为人

在处理与他人关系上,《杜氏述训》还体现出“和谐”与“低调”的思想。如第9条云:“至家人异姓聚处,各有爱憎,或形迹介念,或言语生嫌,或小人搆衅,皆所不免”,在与其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小的摩擦和冲突在所难免,对于这些矛盾该如何处理?是盛气凌人、还是以势压人?《杜氏述训》在本条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即让孩子秉承家教,“以义胜私,化其忿忮之情,求合于惇睦之意”,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化解矛盾,做到与他人和谐相处。怎样才能与人和谐相处?文中提到,在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首先要用“义”来胜“私”,也就是要用义气和宽仁来代替自私自利之心去化解冲突和矛盾,克制了自己以求和睦。不仅如此,要做到与人相处和谐,除了克制自己外,《杜氏述训》还在本条提出了“争而不胜,其让也”的做法,即在与别人发生摩擦时可以争论,但要做出让步,使别人获得胜利。这一点充分展示了杜氏家族在与人相处时的开阔心胸。同时,从另一角度讲,杜氏家族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方法也体现出其家族成员低调为人的原则。杜氏家族在杜堮之前已是滨州大地上的一大望族,而撰写此训之时其子杜受田又入主翰林院,其家族势力可见一斑,尽管如此,杜堮仍要求子孙在处世中要保持克制自己、做出让步的低调处事原则,而这一原则也正是对其家族低调为人思想的直接继承,如杜漺在“重修世谱序”中曾语重心长的告诫子孙,在处世中“勿以族大人众为可恃,而以凭籍骄溢为可虞”等等。

 

(六)懂得付出,善于回报。
人的发展既需要个人自身的努力,又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帮助,那么怎样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呢?在这一问题上,杜堮看的比较长远,他在《杜氏述训》中提出了“懂得付出,善于回报”的处世思想。如第41条载“凡能照管他人者,其后多能全自己”。此语旨在说明这一道理:能先想着他人、照顾他人者,将来就会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也即是说,对别人的付出和回报与自己将来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在本条末尾《杜氏述训》又进一步强调:“所簿者厚而所厚者薄,亦未之有也,更宜反转观之”,对他人刻薄而他人对自己仁厚,或者对他人仁厚而他人对自己刻薄的人是没有的,而这句话的真实用意是“更宜反转观之”,也就是本条开头所云的“厚者厚”,对别人仁厚者,他人亦如此待自己。不言自明,做人要懂得付出,善于回报,而付出和收获又是成正比的。杜氏家族成员正是遵循了这条处世方法,所以不管他们在何地为官多能得到当地百姓和同僚支持与拥戴,他们的良好口碑和不凡政绩恐怕与其“懂得付出,善于回报”的处世思想不无直接关系。

 

三、《杜氏述训》处世智慧的现代启示

 

《杜氏述训》虽然产生于封建仕宦之家,且杜堮所处时代与当今的社会又大为不同,但杜堮告诫子孙的这些处世原则、方法等内容仍然对今天社会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笔者就其启示之意试述如下:

 

首先,《杜氏述训》的处世思想对于当今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自信心的培养以及人生坐标的定位等多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杜氏述训》认为,人拥有自知之明是处世的基点,而不断的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则是改变现状的有效方法。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的、多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压力和挑战,在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的时候,很多青少年显得茫然失措,有的为经济和学习压力而苦恼,有的为找不到理想工作而郁闷,有的为爱情挫折而失意等等,由于处理生活压力不当,致使很多青少年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自我认知的失调。不能够清醒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不能适时的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就很难找到自信,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因此说,《杜氏述训》中的“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处世思想,对于帮助青少年在处世之中正确的把握自我,战胜自我,走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其次,《杜氏述训》的处世智慧对于青少年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培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杜氏述训》中,杜堮非常注意对子孙有关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的引导。杜堮曾告诫子孙,不管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济贫救弱、体恤他人的人道主义角度来说,富贵不仁和纵欲享乐都是人生的一大危害。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良风习对青少年成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便适时的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另外,我们还可以吸取《杜氏述训》中强调读书和学习,但又反对把读书和做官联系起来的功利主义处世观念,《杜氏述训》中致力读书而又随遇而安的处世理念对于改变当前社会上一些人的功利、浮躁思想很有启示意义,同时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把读书学习的目的放到个人素质和能力提高上来,以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习观,确立多样的人生的追求,保持阔达的人生态度。

 

再次,《杜氏述训》的处世智慧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良好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建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杜氏述训》中,杜堮非常重视对子孙进行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教育,他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他所讲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不仅仅是是指本家族内部的和谐,更多的是指本家族成员与他人和谐关系的处理。当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构建正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何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呢?像《杜氏述训》中提到的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多一份宽容,多一点谅解,多一些谦让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杜氏述训》中懂得宽容、乐于付出、善于合作的处世智慧对于当今独生子女们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说尤其具有现实意义。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多在家长的溺爱、偏袒和纵容中长大,同时又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少与其他兄弟姐妹相处的直接经历,因此多方面因素导致了他们不会融洽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至于在和他人交往中多表现出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乐于付出、不善于合作的倾向,这些弱点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学校、社会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而缺少了人脉的支持,他们将难以获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因此说,我们很有必要吸取《杜氏述训》的处世智慧以加强对当今独生子女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总之,《杜氏述训》中蕴含了丰富的处世智慧,这些智慧是杜氏家族几代人处世、为人经验的总结。虽然《杜氏述训》的这些思想也并非“篇篇药石,言言龟鉴”,但其阐述的处世方法和处世原则等内容对于当今青少年怎样立世、如何获得处世的成功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多方面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辩证的吸收和运用《杜氏述训》的处世思想以为当今社会所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