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杜氏
(上)——两汉到南北朝
两汉
两汉时期尚无京兆杜氏的称呼,后世多把京兆杜氏系于杜周杜延年家族:
史记:
杜周者,南阳杜衍人。……家两子,夹河为守。其治暴酷皆甚于王温舒等矣。杜周初徵为廷史,有一马,且不全;及身久任事,至三公列,子孙尊官,家訾累数巨万矣。
司马迁不得见杜延年的崛起,所以将杜周收入酷吏传,在杜周传中,可以看出,杜周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此时的郡望也只是南阳郡杜衍县,杜氏家族的崛起就是从杜周开始的。
到了汉书中,杜氏家族的兴盛延续下来,杜延年更是因功封侯,所以杜周有了专传。而杜延年行为宽厚,更得到赞赏。汉书杜周传除了记载了杜周杜延年的事迹,还有杜延年三子杜缓、杜钦、杜熊,以及杜缓子杜业。在功臣侯表中更是记载了杜延年-杜缓-杜业-杜辅-杜宪的世系,一直传至王莽篡汉。
另外,杜周传中首次出现了杜氏家族的迁徙源流,这也是后来杜氏称为京兆杜陵人的原因。
初,杜周武帝时徙茂陵,至延年徙杜陵云。
那么为何杜延年会迁至杜陵呢?宣帝纪给出了答案。
元康元年春,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訾百万者杜陵。
到了东汉,杜氏虽然没有了朝堂上的影响力,然而仍然保持着一方豪强的位置。
杜篤字季雅,京兆杜陵人也。高祖延年,宣帝時為御史大夫。
杜笃外高祖父是辛武贤,妹妹又嫁给了扶风马氏,最终自己也随马防出征,不幸战死。他的儿子是豪侠、商人。
子碩,豪俠,以貨殖聞。
魏晋十六国
在三国时期,京兆杜氏的杜畿登上历史舞台。然而三国志并没有记载他与杜周杜延年有什么关系。他也是贫苦出身。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
杜畿后来在尚书仆射任上去世,其子杜恕,因正直与群臣不合,屡屡出外,最终在冀州刺史任上与征北将军程喜有龃龉,从而免职。魏末之时,杜恕子杜预因为杜畿的功劳再次出仕。后来娶了司马懿的女儿,参与平吴之事,在西晋得以居高位。
杜畿除杜恕外另有两子,见于裴松之注所引的《杜氏新书》:
恕弟理,字务仲。少而机察精要,畿奇之,故名之曰理。年二十一而卒。
弟宽,字务叔。清虚玄静,敏而好古。以名臣门户,少长京师,而笃志博学,绝于世务,其意欲探赜索隐,由此显名,当涂之士多交焉。举孝廉,除郎中。年四十二而卒。经传之义,多所论驳,皆草创未就,惟删集礼记及春秋左氏传解,今存于世。
其中的杜理即晋书中的杜有道:
杜有道妻严氏,字宪,京兆人也。贞淑有识量。年十三,适于杜氏,十八而嫠居。子植、女韡并孤藐。……植从兄预为秦州刺史,被诬,徵还。
杜植与杜预为从兄弟,可知杜有道为杜恕兄弟。而杜有道结婚五年而死,可见其英年早逝,与杜理正好相符。而理与有道,名字也相合,则有道或为其小字、又字也。
而裴松之注还引了傅玄所著的傅子,其中提到了杜畿与杜延年的关系:
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之后。
然而这个记载未必可信,因为傅玄与杜氏有很深的关系,傅玄继室与儿媳都是杜氏女:
韡亦有淑德,傅玄求为继室,宪便许之。……玄前妻子咸年六岁,尝随其继母省宪,谓咸曰:「汝千里驹也,必当远至。」以其妹之女妻之。咸后亦有名于海内。
杜预之外,杜氏有杜预从兄杜斌。杜预之子也在晋书有记载:
封子耽为亭侯,千户,赐绢八千匹。
子锡嗣。锡字世嘏。少有盛名,起家长沙王乂文学,累迁太子中舍人。
时杜预子尹为弘农太守。
由此可知杜预至少有三子:杜锡、杜耽、杜尹。晋书张轨传也有一个杜耽,应该就是同一人。
晋昌张越,凉州大族,谶言张氏霸凉,自以才力应之。从陇西内史迁梁州刺史。越志在凉州,遂托病归河西,阴图代轨,乃遣兄镇及曹祛、麹佩移檄废轨,以军司杜耽摄州事,使耽表越为刺史。
另外还有杜锡子杜乂,他的女儿成了晋成帝的皇后:
杜乂字弘理,成恭皇后父,镇南将军预孙,尚书左丞锡之子也。性纯和,美姿容,有盛名于江左。
杜氏在东晋的显贵,也难怪王隐在晋书中和傅玄一样以杜预为杜延年之后:
杜预字元凯,京兆人,汉御史大夫延年十一世孙。
这种说法还隐含着一个因素,那就是王隐不太好吹嘘杜预的平吴之功,因为渡江之初,侨人和吴人的矛盾仍然很激烈。所以为了抬高杜氏,王隐只能和傅玄一样,以家世来吹嘘了。
再来看看《杜氏新书》。该书不见于隋书经籍志,然而在裴松之注与世说新语注中都有引用,记载了从杜畿到杜乂的事迹,大概是东晋或刘宋时某个杜氏自己修的家谱性质的书籍。如果此书有杜畿杜延年关系的记载,那么很难想象裴松之不引此书,可见此时杜氏内部并没有将杜畿与杜延年联系到一起。
东晋南迁之后,也有很多京兆杜氏族人留在北方,出仕各个十六国政权,尤以前后秦这两个本地政权为多:
时京兆杜洪窃据长安,自称晋征北将军、雍州刺史,戎夏多归之。
于是天水姜延、冯翊寇明、河东王昭、新平张晏、京兆杜敏、扶风马郎、建忠高平牧牧官都尉王敏等咸承檄起兵,各有众数万,遣使应丕。
京兆杜瑾、冯翊吉默、始平周宝等上陈时事,皆擢处美官。
京兆杜挻以仆射齐难无匡辅之益,著《丰草诗》以箴之,冯翊相云作《德猎赋》以讽焉。
南北朝
到了南北朝,情况有所不同,几乎所有的杜氏都开始往京兆杜氏上靠。
南朝活跃的所谓京兆杜氏有四支,一支移居交趾,三支移居襄阳:
移居交趾的一支是杜慧度家族:
杜慧度,交趾朱鸘人也。本属京兆。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
宋书只说本属京兆,不过他们移居交趾已经有四代了,似乎也是附会之举。
而襄阳的第一支是杜坦杜骥兄弟俩。他们在宋书有传,自称是杜预子杜耽曾孙。前秦时回到关中,后来随刘裕来到南方。
高祖预,晋征南将军。曾祖耽,避难河西,因仕张氏。苻坚平凉州,父祖始还关中。兄坦,颇涉史传。高祖征长安,席卷随从南还。
杜骥和京兆韦玄有姻亲关系,关于韦华韦玄,可以参看本人另一篇文章韦玄仕胡小考 :
北土旧法,问疾必遣子弟。骥年十三,父使候同郡韦华。华子玄有高名,见而异之,以女妻焉。
与韦氏回避韦华韦玄出仕胡人的问题类似,杜骥也完全隐去了他出仕胡人的父祖名字。甚至于曾祖杜耽都未必是真的,或许只是南奔后抬升自己家名的附会之举。后来杜骥子杜幼文为刘昱所杀,这一支杜氏也就隐没无名了。
第二支则是杜崱家族:
其先自北归南,居于雍州之襄阳,子孙因家焉。祖灵启,齐给事中。父怀宝,少有志节,常邀际会。高祖义师东下,随南平王伟留镇襄阳。
梁书和南史并没有记载这一支与杜预的关系。而杜怀宝诸子也多死于侯景之乱与陈霸先之乱。
另外还有一支,是杜叔毗家族。不过这一支最终入周。
杜叔毗字子弼。其先,京兆杜陵人也,徙居襄阳。祖乾光,齐司徒右长史。父渐,梁边城
在北朝,也有京兆杜氏的痕迹。
第一支是杜铨家族:他自称是杜预五世孙,不过家已经搬到了中山。
杜铨,字士衡,京兆人。晋征南将军预五世孙也。祖胄,苻坚太尉长史。父嶷,慕容垂秘书监,仍侨居赵郡。
其后魏书又记载了杜铨同族的杜洪太、杜祖悦、杜颙一支。
铨族子洪太,字道廊。延兴中为中书博士。
其中杜祖悦有墓志出土:
君讳祖悦,字仕豁,京兆山北人也。其先陶唐氏帝尧之苗裔。自虞夏商周,世檦名氏。降始成宣,班华众族。大夫以清方著鲁,御史用明法署汉。折锦千荣,翻兰百茂。十世祖晋丞相、司隶校尉、尚书仆射。六世祖,秦材冠将军、梁州刺史。祖,魏中书博士。父,中书博士、给事中、宁朔将军、五郡太守、行南徐州事。
这里的“大夫以清方著鲁”,指的应该是春秋时的杜洩,“御史用明法署汉”,则是杜周杜延年。这说明京兆杜氏开始建构从春秋开始的族谱。并且把杜周杜延年,与杜畿杜预联系到一起。“十世祖晋丞相、司隶校尉、尚书仆射。”就是杜畿。“六世祖,秦材冠将军、梁州刺史。”不详。“父,中书博士、给事中、宁朔将军、五郡太守、行南徐州事。”指杜洪太。
考察一下辈分,杜铨是杜预五世孙,即杜畿七世孙,那么杜洪太应该是八世孙一辈,杜祖悦是九世孙一辈,与墓志的十世孙略有龃龉。考虑到北朝计算世代有自己是零世与一世两种算法,也不是不能接受。
同在中山的还有北齐的杜弼一支:
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也,小字辅国。自序云,本京兆杜陵人,九世祖骜,晋散骑常侍。
晋书有一个杜骜,应该就是此人。
染送模于粲,粲害模及其子范阳王黎,送卫将军梁芬、模长史鲁繇、兼散骑常侍杜骜、辛谧及北宫纯等于平阳。
不过史书只说“自序云,本京兆杜陵人”,可见这个京兆杜氏靠得有点远。
之后周书有杜杲、隋书有杜整、杜正玄:
杜杲字子晖,京兆杜陵人也。祖建,魏辅国将军,赠豫州刺史。父皎,仪同三司、武都郡守。
杜整字皇育,京兆杜陵人也。祖盛,魏直閤将军、颍川太守。父辟,渭州刺史。
杜正玄字慎徽,其先本京兆人,八世祖曼,为石赵从事中郎,因家于邺。自曼至正玄,世以文学相授。
北史还记载了杜正玄之祖杜景、父杜裕,并且将他们与杜铨杜洪太归为一族。晋书有提到一个杜曼,不过死于刘曜,与石赵无关:
尚书梁允、侍中梁浚、散骑常侍严敦、左丞臧振、黄门侍郎任播、张伟、杜曼及诸郡守并为曜所害,华辑奔南山。
在周书、隋书、北史中,杜弼、杜杲、杜整、杜正玄都没有与杜预拉上关系。虽然这些史书是唐初所修,然而这可能并不代表唐初的思想,而是因为唐初修史草率,全取当时的原始资料而已。
北朝出土的杜氏墓志不多,只有西魏杜櫕墓志值得注意。它记载了杜櫕的世系:
祖嗣伯,雍州州都赠京兆太守。父道进,武功太守赠秦州刺史谥曰文宣公。……长子士□,次子士峻,次子士林,次子士□。
杜櫕史书有记载:
其族父瓒,清贞有识鉴,深器重之。常曰:”吾家千里驹也。”瓒时仕魏为黄门侍郎,兼度支尚书、卫大将军、西道行台、尚孝武妹新丰公主,因荐之于朝廷。
杜士峻史书也有记载:
军还至豫州,亮密谓长史杜士峻曰:“主上淫纵滋甚,社稷将危。吾既忝宗枝,不忍坐见倾覆。今若袭取郧国公而并其众,推诸父为主,鼓行而前,谁敢不从。”遂夜将数百骑袭孝宽营。
总而言之,隋朝之前的杜氏墓志不多,这让我们无法确定对杜氏的构建是何时产生的。不过从杜祖悦墓志来看,北魏就已经开始将杜延年、杜预和自己联系在一起,构造出一个庞大的杜氏族谱源流。
(下)——隋唐
到了隋唐,京兆杜氏的谱系被进一步构建,然而直至唐初,或许是因为杜预注经灭吴足够显赫,当时的杜氏都倾向于联系杜预,而非进一步联系杜延年。
这一点可以从唐修晋书、周书、隋书、北史中并没有联系杜延年与杜预中看出。另外,隋朝与初唐的墓志也可以提供一些证据:
杜祐墓志(大业七年):
君讳祐,字虔祐,京兆杜陵人也。在周初启其族,逮汉载挺其英。御史接叶其才华,仆射世济其明德。人伦摸揩,可略而言。曾祖顒,魏使持节、征西将军、太尉公、都督三雍幽泾五州诸军事雍州刺史、平阳武公;祖秀,周征东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渭州刺史;父懿,仪同三司、礼部侍郎、殿内监、河南尹赞治。
这里把杜周、杜延年、杜畿作为京兆杜氏的先贤提出,世系则只追溯到曾祖杜颙。而杜颙魏书有传,是杜洪太之子,杜祖悦之弟。
在隋末,杜淹、杜如晦一支十分活跃。在旧唐书中,对他们的世系是这样记载的:
曾祖皎,周赠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徽,周河内太守。祖果,周温州刺史,入隋,工部尚书、义兴公,《周书》有传。父吒,隋昌州长史。
如晦弟楚客,少随叔父淹没于王世充。
如晦叔父淹。淹,字执礼。祖业,周豫州刺史。父征,河内太守。
这里有矛盾,杜徽与杜徵是同一人,形近而讹,不知孰是。杜皎和杜业也应为一人,不知孰是。而且这样算下来,杜淹成了杜如晦的祖父一辈,所以世系必定有误。幸好两方墓志揭示了唐书的错误。
年廿有一,归于京兆郡周金紫光禄大夫、昌城郡太守,隋怀州长史、丰乡县侯杜徽。……长子淹,隋侍御史、御史台丞,唐御史大夫、安吉郡公;次子锐,隋亲卫校尉,并夙蒙断机之训,早识倚闾之慈。
从杜淹母亲的墓志可以看出,杜徽才是正确的写法,而且他确实是杜淹之父。
唐杜创其崇构,周伯委其清源。陆海名流,分二冠于子夏。凌江做屏,征一经于武库。由兹厥后,族茂中京。……大父徽,周昌城河内二郡太守、怀州长史、丰乡县开国侯;父吒,随昌州长史。
从杜楚客墓志中可以看出,唐书多出了杜杲一代。而周书杜杲传以其父名皎,则杜杲与杜徽应该是兄弟。
唐初墓志可见的杜氏谱系源流还有:
源其本系,锡侯服于周年;语其台鼎,定金科于汉世。其后元恺博识,创河梁于孟津;弘宝多智,树丰碑于西海。(杜荣墓志)
唐帝之苗,周伯之裔。(杜文贡墓志)
其先有周之苗裔,因采命氏。仕汉绣衣,诗□□骢之纲;归吴㢮胄,预缉止麟之经。夹河署班,荣二昆于周室;虚庭降礼,纡□□于夷门。累德汉图,重光晋史。(杜博义墓志)
子夏名盛汉朝,元凯功高晋室。(杜俨墓志)
还有一些不多赘述,大概多以讲述杜氏来源唐尧、周伯,以及赞美杜氏先贤如杜延年杜预为主。对先贤,只是泛泛而言,并没有追溯谱系。目前看到的追溯谱系的最早的唐朝墓志是《柳偘妻杜氏墓志》:
晋镇南将军当阳侯预之十五代孙也。昔居唐受氏,闻乎刘累之先;在周得姓,名乎范丏之祖。……曾祖景仲,周司会大夫、兵部侍郎、太常卿、岐山郡公。……祖整,隋库部郎中、卫尉卿、礼部侍郎。……父孝奖,唐许州长史、抚州刺史。
这里的杜景仲,即杜颙之子,魏书有提到。杜氏是杜预十五代孙,等价于杜颙是杜预十一代孙,然而杜颙与杜祖悦是兄弟,这与杜祖悦墓志中杜祖悦为杜畿十代孙,即杜预八代孙差距甚远。足可证至少杜氏的十五代孙纯属构造,毫无根据。
之后又有杜济墓志:晋镇南十二代孙也。而杜济父也是杜孝奖,这个倒是和杜祖悦是杜预八代孙正好相合,不过也说明此时的京兆杜氏谱系尚在构建当中,并没有形成统一共识。
而杜氏真正的共识还要看元和姓纂:
汉御史大夫周,本居南阳,以豪族徙茂陵,子延年又徙杜陵。延年孙笃,入后汉文苑传。笃曽孙畿,河东太守。生恕,宏农太守。生元凯,晋荆州刺史、征南大将军、当阳侯。长子锡,曽孙悊,生楚、秀。秀玄孙果,后周义兴太守。
这里将杜延年-杜预-杜杲联系到一起。然而也有错误。第一,杜延年是杜笃高祖,而非祖,这里差了两代。第二,按杜畿为杜笃曾孙来算,杜预是杜延年十世孙,与王隐晋书不合。
次子尹。尹六代孙顒,西魏安平公。始平公攅,后汉度支尚书,生士峻、士琳。
这里以杜颙为杜尹六代孙,即杜预七代孙,与杜铨传相合。之后记载杜櫕,应该是有阙文及讹误。
汉文学生笃,笃十二代孙辟,渭州刺史。(生)整,隋左卫将军。
这里将杜整一支系于杜笃。
少子跻,新平太守。曹,苻秦太尉,生嶷,秦秘书监。嶷生诠,后魏中书侍郎。
这里将杜铨一支系于杜预少子杜跻。这样符合杜铨为杜预五世孙记载,然而杜祖悦就不可能是杜畿十代孙了。
当阳侯元凯少子耽,晋凉州刺史。生頋,西海太守。生逊,过江,随元帝南迁,居襄阳。逊官至魏兴太守,生灵啓、乾元。灵啓生懐瑀、懐瑶。
这里将杜怀宝杜崱一支与杜叔毗一支都系于杜耽。
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采用了元和姓纂,并另有讹误。这里就不多加讨论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旧唐书中,杜氏人物并没有都系于京兆。
杜暹,濮州濮阳人也。父承志,则天初为监察御史。
杜鸿渐,故相暹之族子。
杜正伦,相州洹水人也。
元和姓纂与新唐书表中虽然也称呼他们为濮阳杜氏与洹水杜氏,但是还是为他们与京兆杜氏拉了关系。
濮陽杜氏出自赫子威,世居濮陽。
状称与京兆同承杜赫之子威。
赫少子秉,上黨太守,生南陽太守札。札生周,御史大夫,以豪族徙茂陵。
洹水杜氏的构造更为奇怪。元和姓纂只是同承杜延年:
状称与亰兆同承延年后。
到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就已经变成了:
洹水杜氏出自戴侯恕少子寬,字務叔。
可见杜氏谱系在中晚唐仍然有进一步的构建。
总结一下:京兆杜氏源于杜周杜延年搬迁至杜陵。后来杜畿杜预功成名就,使得南北朝杜氏纷纷自云京兆人,跟杜预拉关系。到了唐朝,经过一步步构建,一个庞大有序的杜氏谱系最终形成。
作者:枫无谚 香港科技大学 数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