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破锅杜家族史初探

寻根问祖2个月前发布 mutudu
44 0 0

破锅杜家族史初探之一

杜赞破锅杜鼻祖.杜赞父子生死离别之际发生的破锅故事,志别诗很悲壮,感人;在杜氏家族,特别是四川杜氏族人中流传很广.从元末至今杜赞的子孙繁衍于川,黔,渝,鄂等省市,以川,渝最多.由于记载家族史的老谱在明末清初的战乱,灾荒等劫难中,多以流失,损毁,以至亲族之间音讯隔绝,昭穆失序;随着苍桑变幻,时光流泻,我们与祖宗的距离愈来愈远,以至忘却了祖宗的根源.现在摆在“破锅杜”各系子孙面前有三个重大历史问题必须探究,

一杜赞上面的祖系及相关历史,

二杜赞本人事绩,

三杜赞后裔情况.
研究这些问题,目前我们占有的资料寥寥无几,仅有杜氏合谱中数篇文章.清朝同治8年(1869年)合川举人杜培庵联络合川,江北,邻水,岳池,武胜,广安六县杜氏族人联合修成十二卷《杜氏合修族谱》.其中第一卷专刊各县支族此前老谱中的序言,计37篇.其中杜文堂,杜有年,杜嵩山,杜方栢,杜培庵等六人的序言传出了杜赞祖系及其后裔的珍贵信息(详见附件一1-5页),史料价值最高,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主要依据.
一,建立必要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但是这些古文言简意赅,一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无明确记载,人物记叙也非常简略,这对考究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研究中我们确定了必要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中只能进行定性的分析,结论,无法做到定量分析.(二)坚持唯物史观和历史的辩证法.即当时的人物,事件要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和人物,事件所处的小环境中去进行方方面面的研究,做到分析有理,论证有据,利用古籍上的支言片语来破解祖先的秘密,得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切忌运用数百年后变换了的时空观念(例如今天的观念)来考查古人古事.(三)弄清各氏族世系传承中代数与时间的关系.为此,我们对广安县邓氏,蒋氏,杜氏及邻水杜氏的家谱作了大量研究.发现在某一个时段里,每一代的平均年龄(为了叙述方便,以下简称代平年龄吧),各氏族大体上相同或相近.不同的时段里,代平年龄是不相同的.具体情况: 唐朝杜甫(712-779)的后裔杜莘老生于1107年殁于1164年.查资料知从杜甫到杜莘老共14代,其代平年龄是(1164-712)÷14=32.3岁/代.
明朝至清初入川始祖,从其出生年算起至目前幼童止(统一算成2000年),其家庭代平年龄为30岁左右 (多数在30岁以上) .
清朝中叶入川始组从他们的出生年岁起到目前2000年止,其家庭代平年龄为25-28岁.
清末某祖先的出生年到目前2000年止,该祖先以下的代平年龄为21-25岁(注:详见附件二).
由此可见,古代人代平年龄基本是30岁以上,现在人(1919年后出生者)代平年龄基本是21-25岁.20岁以下极个别.
代平年龄与人口的发展速度有关,人口发展速度又与社会经济情况,社会安定,灾祸,战争等因素有关.我国从汉代到清初全国总人口一直停留在五,六千万人之间.之后人口发展很快.(注1)清乾隆14年(1749年)统计全国有一亿七千万人,到了嘉庆17年(1812年)为三亿六千万人,63年间翻了一翻多(这恰是康,雍,乾盛世之后).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4.1亿,民国时期为4.7亿……解放后50年代是5亿,到现在六十多年发展到13亿多,人口增加到两倍半.所有这些情况都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升有关.显然古代人的代平年龄很大(一般30岁以上),到了近代,现代人的代平年龄越来越小,这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达所致. 掌握了代平年龄规律,就可利用这个规律去研究古人世系传承情况和他们所处的年代.
破锅杜家族史初探之二,杜赞的上溯祖系
明朝进士杜文堂(曾任浙江省山阴县知县)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主修成《杜氏族谱》(已失传),并作《校正杜氏族谱叙》(即序言).文中记叙了他家祖系序列.为了一目了然整理成人字表(附件一1-2页).
文堂表显示杜东山上,下代数缺失不清.其上系有各种说法.
一日:杜东山就是杜甫之孙杜嗣音.(此论不实)
《宋史·杜莘老传》称杜莘老是杜甫13代孙.宋人王十朋撰《杜殿院墓志》云:“杜陵先生(指杜甫-笔者)以诗鸣于唐……先生之子曰宗文,宗武.宗文之子居蜀之青神,号东山翁.东山翁生礼,僖宗时为谏官,礼生详,详生晏,景福(唐僖宗年号)为侍御史.公(指莘老)侍御史(指宴)八世孙也.又以谏显为宋名臣,于少陵有光矣.公讳莘老字起莘,曾祖某,祖某,父某……皆潜德不仕,而以儒名家……”按上述内容列表;杜甫-宗文-东山翁-礼-详-晏……-莘老.据杜甫的其他资料载:杜甫生二子,宗文,宗武,宗文生独子嗣音,宗武生独子嗣业.公元770年上年杜甫携宗武嗣业父子,去鄂访旧友崔伟,不幸客死岳阳……宗文,嗣音留川在梓州(今三台县)守母(杨太君卒于763年春)坟墓,常往来于成都草堂与三台之间(注2).可见东山翁与嗣音同属一人,嗣音是辈名,东山翁是字号,且后代居蜀之青神.而破锅杜先祖,杜东山先居粤西后徒迁江南广德州(今安徽广德县),在此繁衍了五代,六代孙子龙迁往太原……从未提到哪一代在蜀川.经考证杜东山是东汉时期人,故杜东山不是杜甫之后,东山翁不是杜东山,是两个不同二曰杜东山是杜澄甫之后.(见合川资料29页)查资料澄甫是杜甫的19代孙(是宗武,嗣业之后裔).杜甫生于712年,以此年为起点,若代平年龄为30岁,则30岁×19代=570年 570年+712年=1282年,公元1282是元朝初期.故澄甫是元朝初期人.而杜东山经研究是东汉中期人(见后两页),两人不相干.对杜东山是何朝何代人也有二种说法.
一是达县文史学院教授杜松柏著《杜氏发展简史》(注:3)称:“远祖杜东山在中唐懿宗时(公元860年)左右由粤西迁到江南广德州东门内儒林坊,东山公当宰相之后”.此说无依据,无法考证.
二是根据杜文堂《校正族谱原叙》及杜有年《增修族谱叙》两篇序言,研究推断,杜东山应是东汉中期人.其理由:
有年序言云:“……至宋神宗时,石祖生应举公徙居湖广麻城……”两篇序言综合可知,杜应举在北宋神宗年间(1608-1085年)作兵部侍郎(相当今国防部副部长).从庠生到举人到进士再到兵部侍郎没有30年以上的年龄是不可能的.假设应举是1070年任兵部侍郎时年为30岁,则他生于1040年,假设1080年任兵部侍郎时年30岁,而他生于1050年.从定性分析看这两个出生年份任取一个皆可.取他生于1050年作标杆数,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杜东山是何时候的人了.
根据文堂表从杜石起到杜东山止,共29代(杜应举生于1050年,在1050年前应举未出生,故代数从杜石算起,时间反推从1050年算起)根据古人代平年龄在30岁以上. 时代的人. 若取代平年龄为32岁,而32×29代=928年,从1050年上推928年1050-928=122年,公元122年是东汉中期,故杜东山是东汉中期人.
还有一个论证办法——对比.杜预系,杜东山系都是古老而后代延绵的家族,可比性强.杜预(222-285),杜甫(712-770),杜莘老(1107-1164)此三人的生卒年岁绝对准确.试看该家族几个时段代平情况:
杜预-杜甫14代,代平(770-222)÷14=39岁/代
杜预-莘老(14+13)共27代,代平(1164-222)÷27=34岁/代
杜甫-莘老共14代,代平(1164-712)÷14=32岁/代
据此古人代平在不同的时段里是不同的,越古代平年龄越大,因而研究东山处于何年何朝代就困难了.但可对比:已知东山后裔杜应举生于1050年,杜预后裔莘老生于1107年,若代平取32岁/代,则莘老比应举晚生57年(晚生1.78代),若莘老上退1.78代人就与杜应举代数持平了.这时,杜预系应是(27-1.78)25.22代了.而东山-杜石系是29代两者差(29-25.22)3.78代,即杜东山比杜预大3.78代-早生3.78代,若代平为32岁,则3.78代为120.1年,即东山比杜预早生120年,那么东山应生于(222-120)=102年,公元102年是东汉中期,故杜东山是东汉中期人. 若文堂序言中东山后缺5代,奉爵后缺18代是准确的,那么杜东山绝不是唐朝人,而是东汉中期人.缺5代,18代两个关键数字是否有误,再无傍证.

附件一:
附件二:

注1:见《中国古代史纲》374页;
注2:见《杜氏合修族谱》首卷79-82页《甫公入川发祥考》一文;
注3:见2012年出版的达县《杜氏族谱》122页.

杜赞后裔今何在(破锅杜家族史初探之三)
破锅后长君通能奔蜀,次君通贤奔黔,季君通乾奔楚.现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居贵州的通贤祖后裔,从无联系,世系不知.湖北通乾祖的后裔有的在明清移民时迁居四川,但世远年湮,谱谍在战乱中损毁,家族中只有破锅遗诗传说,但无资料可查.湖北麻城等地还有无通乾的后裔,也无法寻觅.只有通能之后有明确下落.
同治《杜氏合修族谱》第四卷179页-178页记录了大足县景德镇,杜家塆(都是老地名)杜氏族人的传承世系,根据考证应是杜赞亲房杜如松的后代.183页-184页记录了铜梁县长安里九甲,余家冲,龙门滩,起凤岗(都是老地名,不知今名)等处杜氏族人的传承世系,据考证,这应是通能后裔.通能还有支后裔居丰都县中和场附近的白石凹,现有数百人.明朝万历7年(1579年)举人后裔杜嵩山修谱写叙就是在白石凹古斋书屋完成的.这里应该有杜嵩山及其后代的信息.为此笔者专去白石凹访问那里的杜氏家门.在几位杜氏老人的带领下考究了白石凹古遗迹.他们谈石凹左边有十几棵参天古柏,要两个成人牵手才能围住(古柏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时砍掉),凹中有拜台.我问古柏是何人,何时栽?拜台是什么拜台?均回答“不知道”.访问几个稍有文化的老人,我问:你们的祖先是湖广下川来的吗,或者原居民?家族中有无破锅遗诗传说?你们的曾祖,高祖是谁?对这一系列问题他们均回答:“不晓得”.问:家中有老谱和老生庚本吗?答“没有”我无话可问了…….这么多族人都忘却了自己的祖先,可悲可叹.根据历史记载和地貌,古柏,拜台等情况,可基本断定他们是通能-嵩山的后裔,但是证据何在?还有希望弄清楚吗?
合川,广安,岳池,垫江,遂宁等县市有不少杜氏支派,他们家族中很早就有破锅故事代代相传,也自信是破锅杜后代.有的是通能的后代,有的是通乾的后代.但在明末清初那三十多年的战乱中,老家谱损毁殆尽,上系祖辈无法核查,留下了无穷的历史遗憾,惜哉!
芸芸众孙应尽心(破锅杜族系初探之四)
先辈留传下来的史实太少太少,我们只能根据古谱古序中的只言片语,透过历史的烟云密雾去探寻祖先的生平事迹.要了解他们当年事迹谈何容易.笔者的几篇探讨文章是抛砖引玉,想借此引起族人的关注.个人,少数人的力量有限,希望散布在川,渝,黔,鄂等省通能,通贤,通乾的后代;希望兴都(居黔江),兴基(洪雅),兴业(长寿),兴仁(彭水),兴义(遵义),兴孝(綦江),兴隆(华阳),兴普(内江),兴宗(涪陵),兴裕(安岳)等人的后代;及杜文理,杜文先(贵州)的后代,阅读此四篇文章后能与我联系.我们联合起来,互通讯息,交流资料,共同研究,争取把祖宗的历史发掘出来,疏理清楚.从而增近宗亲友谊,宏扬祖德,团结互助,携手并进,为振新中华,繁荣杜氏而共同奋斗.有识之士,了解家族史,家有老谱,主持修谱的家门们行动吧!我等待你们的联系.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